“上承天目诸水,纳于大湖”,这是古人对余杭水利形势的高度概括。余杭地处杭嘉湖平原与浙西山区的过渡地带,西部山区及上游天目山脉系浙江省暴雨中心之一。境内东苕溪由南苕溪、中苕溪、北苕溪汇合而成,溪道坡陡流急,每逢雨季,洪水暴涨而不能急泄,往往堤决闸崩,造成灾害。东部平原离杭州湾沿海较近,常遭台风侵袭,且河网交错,地势低平,易洪涝成灾。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了余杭历来洪涝台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各种史料中,余杭有记载的洪涝灾害共有170次,其中有50多次伴随着重大的人员伤亡。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水利建设,新修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每次受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为减少,但是洪涝台旱等自然灾害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大患。据统计,从1949年至2011年,余杭区共发生较大的洪涝灾害23次,平均每3年左右发生一次。
1、1996年“6•30”洪水
1996年6月29日至7月2日境内暴雨成灾,平均降雨量289毫米,最高达343毫米,瓶窑最高水位9.07米,余杭11.08米,超过警戒水位1.57米和2.58米,为历史最高,持续时间长达203小时。长乐、潘板、余杭、瓶窑等地堤塘决口33处,13个村1.2万人被洪水围困,水深1.5米以上。西险大塘乌龙涧段发生长达80米的大滑坡,4米多宽的堤防滑坡后仅剩50厘米,余杭全镇群众连夜转移,宝塔山上人满为患。省、市、区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经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一天一夜的抢险,最终保护了西险大塘,取得了决战乌龙涧的最后胜利。这次大洪水,我区境内受灾面积3.08万公顷;死亡牲畜、家禽7.8万余只;损坏堤塘64千米,决口33处3.51千米,冲毁堰坝67处、山塘5座、桥涵13座,杭长铁路和部分公路被中断,三线杆损坏3146根;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673家。余杭直接经济损失达7.2亿元。
2、1999年“6•30”洪水
1999年6月30日至7月1日,连降暴雨。7月1日瓶窑最高水位9.18米,余杭10.51米、塘栖5.48米,再次刷新了最高水位纪录,北湖、南湖滞洪区相继分洪,水位仍居高不下。6月27日余杭郎家湾堤塘倒堤缺口,淹没农田4000亩,随后一线、二线堤防相继失守,抢险队伍最后退守在第三道防线——独塘,独塘是永建大圩区内的一条隔塘,一旦溃决,40多平方公里的永建圩区将成泽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当地群众和解放军战士奋勇上阵、合力抢险,一场余杭抢险救灾历史上著名的“独塘保卫战”全面打响,经过三天三夜的坚苦战斗,上百个管涌被封堵,一个坚固的堤防将汹涌的洪水挡在了家园外,胜利再次属于英勇的余杭人。此次洪水比1996年的“630”洪水更为猛烈,全市43万人受灾,有8.3万人被洪水围困,紧急转移1.8万人,无人员伤亡;受灾农作物3.13万公顷,1.07万公顷绝收,损坏耕地1533.33公顷;倒塌房屋1418间;死亡牲畜家禽14.3万只;损坏堤塘291.6千米,溃决28千米;冲毁山塘21座、渠道55千米,桥梁65座,损坏机埠540座;供电与通讯线路中断145条,1989家工业企业停产、半停产。直接经济损失7.86亿元。
3、2007年罗莎台风
2007年10月7日至9日,余杭区受超强台风“罗莎”影响,从7日起出现降雨,至9日8时,平均降雨量达到207毫米。由于降雨量大,全区河道水位猛涨。东苕溪河道水位上涨迅速,其中北湖滞洪区闸前水位一小时最大上涨0.91米。全区主要河道均超警戒水位,北湖水位最高达7.46米,与分洪水位齐平;四岭水库水位73.64米,超过台汛期限制水位8.24米。
据统计,全区共有218个村受灾,受灾人口达8.9万余人;损坏房屋3042间,倒塌194间;农作物受灾21435公顷;公路中断74处;损坏堤防13.4公里;损坏排涝机埠22座,损坏水闸5座,冲毁渠道2.3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68亿元。
4、2008年特大雪灾
2008年1月31日至2月3日,受强冷空气影响,余杭区出现了持续性雨雪冰冻天气。全区平均降雪量达到30厘米,其中最大的百丈九东山达到50厘米以上。全区255个村受灾,紧急转移安置人口1231人,因大雪封堵受困人数44110人,劝阻外地民工回乡共16970人。全区因雪灾倒塌简易工棚、厂房、居民住宅144间25470平方。农业受灾面积5424公顷,其中蔬菜大棚受损190只,面积99亩;林业受灾面积20万亩,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受灾面积2万亩;鸡鸭大棚倒塌5900平方米,猪棚2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66亿元。
5、2009年莫拉克台风
受“莫拉克”台风残余云团的影响,8月10日傍晚起,余杭区东苕溪上游普降大暴雨,其中北苕溪上游突降特大暴雨。平均雨量170毫米,单站最大降雨量仙伯坑234毫米,单站最大1小时降雨45.5毫米。强降雨导致北苕溪上游山洪暴发,水库、河道水位急剧上涨,短时东苕溪水位全线超危急水位。四岭水库最大入库流量每秒397立方米,库水位从65.27米猛涨至78.03米,接近20年一遇水位,超非常溢洪道堰顶0.33米,为建库以来首次非常溢洪,水位创历史记录。瓶窑水位从4.47米猛涨至7.05米,超过保证水位0.39米,超过警戒水位1.39米。北苕溪流域出现了超历史最大洪水,洪峰流量达到每秒635立方米,超过河道安全流量,两岸堤防面临全线漫堤的严峻局面。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市上级党委、政府、防汛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区防汛指挥部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在关键时刻果断采取北湖围堤爆破分洪的紧急措施,同时下令沿线两万群众连夜转移,确保了无人员伤亡,将灾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取得了抗洪抢险的全面胜利。
据区防指办对全区各地初步调查统计:“8•11”洪水造成2座小山塘受损,损坏堤防38处7.84千米,其中严重损坏22处,损坏护岸16处、水闸1座、堰坝9座;停产工矿企业8家,铁路中断1条,公路中断13条,供电线中断3条;农作物受灾2.5千公顷,死亡大牲畜30头,冲毁水产养殖13公顷;倒塌房屋55间,紧急转移人口2万余人。初步统计直接经济损失达6千万元左右。
6、2011年830暴雨山洪
受“南玛都”热带风暴外围影响,2011年8月30日凌晨,余杭区北苕溪流域上游出现特大暴雨,其中百丈站点12小时雨量达到180毫米。强降雨造成百丈镇、黄湖镇、鸬鸟镇、瓶窑镇等部分村庄进水、房屋倒塌、农田冲毁、水利工程损坏,损失严重。初步统计,共有5座山塘发生滑坡、溢洪道冲毁险情,58处堤防挡墙倒塌,13条堰坝掩体或消力池损坏,20多处农民饮用水源淤塞,水利工程直接损失约810万元。
在对洪涝灾害斗争的长期实践中,智慧勇敢的余杭人积累了丰富的抗洪抢险经验。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精心预防、 科学处置 ,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人员伤亡,减少财产损失。我们坚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余杭的防灾减灾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