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号》配乐霍纳去世引深思:电影配乐不只是“配角”

2015年07月13日 http://www.sando.cn

配乐 霍纳 电影 原创 大师

浏览(3279)

我要评论(0)

《泰坦尼克号》配乐霍纳去世,见证电影音乐代际更迭

    电影配乐:不只是“配角”

 

 

  如果一段银幕爱情有什么标志性的记忆,那么在杰克与罗丝的《泰坦尼克号》故事里,有浪漫的“船头拥抱”,有闪耀的“海洋之心”,而出自詹姆斯·霍纳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则是对这段悲情的最好注脚(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作为好莱坞最成功的作曲家之一,近年汉斯·季默的触角伸向心理悬疑和科幻等类型,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中担任作曲工作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由埃里奥·莫里康内配乐。马莲娜第一次出场时,每一步都踩在乐点上,她的美也进入了观众的心里

 

  说到电影配乐,对它的印象是否一直是隐在画面背后的配角?但若没有那些美丽而震撼的旋律,画面失去的不仅是一种氛围,更失去了故事的逻辑结构,失去了画面之外的延伸感和想象力。从默片时代起,音乐就成为影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好的电影配乐作品,不仅为影像作品锦上添花,更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成为电影工业的重要一环。

  日前好莱坞电影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遭遇飞机事故罹难,终年61岁,他创作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从此成为绝唱。他一生为150多部影视作品创作配乐,留下了《燃情岁月》《勇敢的心》《美丽心灵》《阿凡达》……如果有心,由他操刀作曲的经典电影还可以一直列下去。而像他这样的电影配乐大师,还有汉斯·季默、约翰·威廉姆斯、约翰·巴瑞等人,是他们让我们用耳朵记住了电影。

  意大利配乐人马可·贝特拉米感慨“詹姆斯·霍纳是一段伟大的传奇,他的离去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结。”人们缅怀大师的同时,也引发对电影配乐的讨论:好的大片配乐应该是怎样的?不只是电影画面的配角,而是与故事彼此呼应,互相成就,即便是作为单独的音乐作品欣赏,魅力亦不减分毫。

“学院派”霍纳,为150多部影视作品创作配乐

  作为好莱坞电影配乐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代,他的离世,带走了属于上世纪90年代所特有的柔情与浪漫

  出身艺术世家的霍纳是个标准的学院派,5岁学习钢琴,先后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系统学习作曲,所以最开始,正统音乐创作才是他的理想。机缘巧合下,他在电影配乐的工作中找到乐趣:一个作品完成后,不必经历漫长的等待,就能够马上听到交响乐团的演奏,这样即时的反馈令他感到兴奋。于是,霍纳从低成本恐怖片或科幻片起家,开始电影配乐之路,彼时,约翰·威廉姆斯和杰瑞·戈德史密斯气势恢弘的管弦乐是电影配乐主流,霍纳在模仿中试图摸索自己的风格。1982年,他因《星际迷航:可汗的愤怒》的配乐在业界崭露头角,其抒情温暖的曲风,如同影片中的星空,在无限的空间中留有想象的浪漫与诗意,令人耳目一新。

  1990年代,《秋日传奇》《勇敢的心》《鬼马小精灵》《阿波罗13号》等一系列电影配乐皆由霍纳操刀,这也标志着他真正迎来自己的创作黄金期。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反抗英格兰殖民统治的悲壮故事,让《勇敢的心》成为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赢家。而在这部电影的谱曲过程中,也同样启发霍纳建立了自己风格体系的核心密码:在交响乐之中杂糅风笛等民族风情元素,提琴、圆号、风笛与人声合唱彼此对答呼应,铺陈出或壮烈、或柔情、或悲凉的氛围。而他的这种抒情气质,在《泰坦尼克号》的配乐中发挥到了极致。影片开头,巨轮起航,洋溢着希望与欢快的磅礴旋律随之响起;随后剧情急转直下,《沉船》片段急促的旋律烘托出紧张而悲怆的气氛;结尾以女声吟唱主题,配合风笛缓缓展开,一望无际的海面留下无限柔情。如果一段银幕爱情有什么标志性的记忆,那么在杰克与罗丝的故事里,有浪漫的“船头拥抱”,有闪耀的“海洋之心”,而出自詹姆斯·霍纳的主题曲《我心永恒》则是对这段悲情的最好注脚。

  霍纳先后为150多部影视剧创作配乐,《泰坦尼克号》原声不仅为他赢下两尊小金人,还有2座金球奖和2座格莱美年度最佳歌曲奖。他的作品也与中国有不解的情缘。春节上档的中法合拍片《狼图腾》配乐也出自霍纳之手。这是他与让·雅克·阿诺合作的第四部影片。《狼图腾》中,配合故事的发生地,霍纳在音乐中融入马头琴、呼麦、长调等蒙古族音乐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拓展了他的音乐内容。

 

  一生高产,加上经手的多为商业电影,这让霍纳注定与传统的音乐大家拥有一段距离。不过也正是如此,他的作品多了一份亲切感,拥有着更广的传播。有评论说,作为好莱坞电影配乐史上承上启下的一代,他的离世,带走了属于上世纪90年代所特有的柔情与浪漫。

电影工业时代,他们让我们用耳朵记住了电影

  霍纳所代表的作曲家,用“柔情浪漫”切割了电影配乐史。在他的前面,是恢弘庄严的交响乐,而他身后,则是电子流行乐的天下

  从默片时代起,音乐就成为影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1908年的《刺杀吉斯公爵》起,作曲家开始为电影专门创作音乐。19世纪30至50年代,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发达吸引了一大批欧洲古典音乐作曲家漂洋过海,专门从事电影配乐的工作。他们奠定了欧美主流大片配乐的华丽交响乐基调。其中,不得不提奥地利作曲家埃里希·科恩戈尔德,1938年他为《侠盗罗宾汉》谱写的配乐,成为电影配乐史上的里程碑。

  随后流行乐、爵士乐等元素杂糅其中,让电影配乐“轻量化”。霍纳早年偷师的约翰·威廉姆斯却以管弦乐作品为灾难电影加重了分量。而1975年影片《大白鲨》给人留下的震撼与惊悚,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威廉姆斯环环相扣,充满戏剧张力的音乐。

  迈入21世纪,好莱坞电影工业的进一步娱乐化和商业化,电影配乐领域的主流也不再是威廉姆斯、霍纳等拥有学院背景,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的作曲家,活跃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流行乐手开始唱起主角。丹尼·叶夫曼、詹姆斯·牛顿·霍华德,约翰·鲍威尔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浸淫流行乐多年,他们对于合成器电子音乐的使用更加得心应手。这其中,最成功的当属汉斯·季默。他所创作的电子风格音乐为《加勒比海盗》《勇闯夺命岛》一系列动作电影锦上添花。紧凑的节奏和绚丽的旋律成为好莱坞英雄主义动作片的“标配”。而近年,他的触角伸向心理悬疑和科幻等类型,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片中担任作曲。

  而在最近的好莱坞大片中,原声音乐比例有所下降,使用流行歌曲、经典爵士乐等非原创音乐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卖点。在漫威电影《银河护卫队》中,大量七八十年代流行金曲的出现,年代感错位带来的喜感和生气为影片加分不少。而今年奥斯卡获奖影片《爆裂鼓手》和《鸟人》,则以爵士鼓点唱主角的电影配乐。削弱了旋律带来的诗意与想象力,却增强了情节推进的节奏感。

  知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说,“观者最后将会看见音乐,且听见影像。”若没有那些深入毛孔,摇曳心灵的旋律,画面失去的不仅是一种氛围和情绪,更失去了故事的逻辑结构,失去了画面之外的延伸感和想象力。可以说,它和演员的对白与音效共同构成了电影的语言。“优秀的配乐需要你听到的时候你能听到,但是不需要你听到的时候,你就不会意识到它,但是它却依旧存在。”国内音乐人窦鹏曾为电影《杀生》《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片配乐,在他看来,音乐会抓住观众,与画面一起给予观众另外一种感受,然而却并不突兀,音乐跟画面才是真正的糅合在一起。

 

  更进一步,音乐也是画外场景的延伸,它赋予故事更多欲说还休的空间,甚至提供信息量。配乐界有一个段子:你给一片沙漠配上西域音乐,它就是塔克拉玛干,配上非洲传统音乐,它就是撒哈拉。电影导演高佛雷·雷吉奥在评价菲利普·格拉斯的配乐时,曾说:“在他的音乐语言中,开启了未知的疆域,仿佛在极简之中蕴含无限意涵,不断攀升直至天堂边际。”而这,似乎也回答了一部好的电影配乐作品,应该提供给人的美学体验。

产业观察 配乐,也可以成为一桩大生意

  好的电影配乐作品,不仅为影像作品锦上添花,更能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对于成熟的好莱坞电影业而言,配乐的产品也是其庞大的工业体系里重要的一环。《星球大战》在1977年问世的一年间,其原声唱片销售量高达400万张。而《泰坦尼克号》原声带则在美国告示牌唱片销量排行榜上取得16周连庄纪录,全美销售了近千万张,世界销量达2700万张。在很多电影人看来,电影原声带的发行也是电影价值生产的重要环节。

  对于电影艺术性和产值的双重助推,让电影人对配乐极其重视,一些配乐大师甚至可以同步参与电影的创作,决定电影的走向。即使在好莱坞商业片中,有关声音部分的预算高达两到三成,其中配乐一般占到总投资的8%。一个电影项目中会设立专门的音乐编辑与导演沟通,将影像画面“翻译”成声音语言,选取什么样的音乐风格、每一段落的乐曲时长以及植入的位置都必须严格把控。

  业界人士认为,“配乐就像画画,一遍一遍的描摹,而线条等的细节也需要一遍一遍的调整”。在谱曲完成之后,则需邀请乐团完成试奏和录制工作。作曲家有时候甚至会写电影真正需要音乐数量的3至4倍,并从中挑选所需要的音乐并决定配乐点,而最终遵循的依旧还是导演的决定。在好莱坞,商业上的成功让电影配乐不再隶属于电影公司或制作人,汉斯·季默等作曲家开设专门的电影配乐制作公司,形成产业。由制作公司招募作曲家,代为洽谈合作事务。公司运作下,配乐工作中的作曲、编曲、录音、混音等各项流程进一步细分,形成完整的工业运作流水线。作曲家只需要根据剧情和导演的意图专门创作合适的乐谱,挑选合适的演奏者,最终在后期完成整体创作。而配器变奏、排练录音和后期谱曲等环节则由团队助手完成。

  电影配乐的商业化虽然保证了作曲家的版权和收益,但也引发不少争议。有乐评人批判这种商业音乐人的模式化运作使电影配乐丢失了艺术性本质。进入2000年后,霍纳的部分作品就被诟病有自我抄袭的倾向。有专业人士指出,他在配乐中使用的悬疑四音动机、钢琴固定音型甚至不少旋律片段都有似曾相识之感。

 

  而在另一些业界人士看来,商业化和艺术性并非单纯的对立面。尤其是在配乐地位尚不明晰的国内电影界,产业认识的模糊反而导致电影人对配乐的不重视,大量使用非原创音乐,以一两首流行歌曲作为插曲、片尾曲的情况并不鲜见。据一位业内人士估算,“国内配乐环节的成本大概不到总投资的百分之一,倘若以一部3000万投资的中小成本电影计算,只有30万会放在电影配乐的制作上”。成本的限制也会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和可听性。

经典回顾

  约翰·威廉姆斯

  代表作:《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辛德勒名单》《大白鲨》

  配乐特色:《大白鲨》中,音乐配合影片紧张惊悚的风格,用节奏营造步步惊心的氛围,达到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意图。

  约翰·威廉姆斯1932年生于纽约,得到5次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和15次格莱美奖。瓦格纳歌剧式的主题式变化是威廉斯配乐的惯用手法,他常为电影中的主角或主题事件谱写一段主题旋律,然后在影片中随着角色的遭遇和剧情的转折,将这个主题变化出各种情绪的变奏。

  约翰·威廉斯是斯皮尔伯格的御用配乐师,两人合作20多年,是当代最成功的好莱坞“导演+配乐”组合。纽约时报影曾评论:“《大白鲨》不过是一部故弄玄虚的怪兽恐怖片,但是观众不信影评,大家排着长龙,等着进场听约翰威廉斯步步进逼,比心跳还要狂猛的惊悚的乐声,享受恐怖之后的虚脱。”

 

  卢卡斯拍摄《星际大战》时特地请斯皮尔伯格介绍配乐,斯皮尔伯格当时想都没想就报出了约翰·威廉姆斯,于是他便成了《星球大战》的配乐师。威廉姆斯了解剧情后,认为这是一部娱乐片,就参考浪漫乐派曲风,写了很有“帝国”风情的音乐,而且还亲自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百人合奏,没想到电影全球狂卖,电影原声唱片更是大受欢迎,这真是让当时很多电影界人士大跌眼镜的事。

约翰·巴瑞

  代表作:《007》《走出非洲》《与狼共舞》《时光倒流70年》

  配乐特色:约翰·巴瑞为“007”系列谱写的配乐糅杂了爵士与摇滚风格,符合邦德潇洒的绅士形象。这正是巴瑞早期的作曲风格。

  约翰·巴瑞原名1933年生于英国约克镇,他早期为11部007系列影片所谱写的配乐。约翰·巴瑞曾凭借《生的自由》《冬狮》《走出非洲》和《与狼共舞》四次问鼎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配乐奖。他的作品大致可以区分成早期的爵士摇滚,与近期的唯美管弦乐两种典型风格。

  1985年推出的《走出非洲》被公认为约翰·巴瑞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作品诗意内敛的优美旋律与影片完美结合,奠定了巴瑞世界顶级配乐大师的地位。约翰·巴瑞以气势恢宏的管弦乐描写非洲辽阔的大草原,以巴洛克式的古典小品刻画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土著打击乐和人声来展现非洲的风土人情。

 

  1990年的《与狼共舞》为约翰·巴瑞赢得了第4座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也是他的复出之作。之前由于健康因素他的作品产量锐减甚至一度停顿。据说,约翰·巴瑞特地将这部作品献给了3位帮助他度过健康危机的医生。这部长达3个多小时的史诗巨片是他所创作的最长的一部配乐作品,结构上也最为复杂。其中共有20段配乐,主要分为3大主题旋律,彼此之间相辅相成、刚柔并济。

 埃里奥·莫里康内

  代表作:《海上钢琴师》《镖客三部曲》《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配乐特色:《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邂逅真爱时,旋律从自由洒脱突然变得单纯温婉。这是埃尼奥·莫里康内简单质朴、富于内涵的作品特征。

  埃里奥·莫里康内1928年生于罗马,毕业于圣切契里亚音乐学院,迄今为止已参与制作电影配乐作品40多部。他笔下的旋律质朴流畅,极富歌唱性与感染力。他的配器构思独特,选材广泛,颇具新意。

  1964年至1984年期间,是莫里康内与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翁合作的黄金期。因为莫里康内精湛的配乐,莱翁的“赏金三部曲”第一部《一把金币》一炮而红。1966年第二部《为了多几块金币》中,粗砺、潇洒的小号主题和漫不经心的口哨独奏首次出现在电影音乐史上,令人耳目一新。第三部作品《黄金三镖客》中,一向富有实验精神的作曲家又为影片配乐注入了勃勃生机和丰富的内涵。之后,他们又合作了完成了“往事三部曲”。

 

  文汇报记者 黄启哲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还没有评论哦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600-5012 版权所有 2005 - 2013 All Right Reserved.皖ICP备07500763号-1

地址:安徽合肥港澳广场B座11层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