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配音演员的人生之路

2012年06月30日 http://www.sando.cn

香港 配音 演员 路

浏览(1578)

我要评论(0)

香港配音演员的人生之路
香港配音演员的人生之路

 

    周星驰御用配音石班瑜
 

    石班瑜曾为周星驰在《唐伯虎点秋香》、《鹿鼎记》、《大话西游》等影片中配音,因极高的声音识别度,成为内地影迷心目中周星驰声音的代言人。“还原生活”是石班瑜一直强调的,前不久,石班瑜为一部日本电影配音。翻译稿递到他手上后,他发现很多内容都是直接翻译过来的,根本不是我们平常讲话的方式,“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修改剧本,改剧本又不能失去剧本的原意。当中加入了一些俚语与适合当地的语言习惯。配音不是照本宣科一字不改,要把翻译的稿子讲得很生活,还原到生活本身。”
 

    石班瑜最近在为一部动画片配音,讲的是封神榜的故事。“如果只是照原来剧本对白来配音的话,是很难吸引年轻人和小孩子的,我们就将对白做了改动,很多话都跟着现在年轻人流行的说法。改动之后就会很有意思,比如剧中有一段是两个人准备打架,改了之后就变成‘干吗?你想和我PK吗?’但是要合情合理,不能在搞笑的时候失去了故事性。同时我们还把已列为文化遗产的人偶戏加进戏剧中,来丰富这部电影。”
 

    虽然艺术环境不同,但对本土化改造,内地配音演员与港台同行是一致的,“配音是要还魂的,借演员的表演和画面去还魂。”一位内地配音演员认为,配音是二度创作,一些说不好普通话的演员以及外国的电影电视剧,在翻译之后很多句子不通顺,我们要把所有不通顺的句子都理顺。要符合不同地域的人的事实和思维脉络。做到本土化,用中国人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
 

    事实上,正如叶清所说,态度决定高度,对于一部作品,要看创作团队是否对作品充满敬意。石班瑜在为周星驰的《长江七号》配音时,常常是一句对白不停地与周星驰讨论,讨论的时间比配音的时间还长。“我经常有一些新的想法告诉他,他也很认真,他在认为有趣的时候,他会调出带子,将广东话版本电影的对白也改掉,这样互相激发才过瘾。某种程度,我们是共同创造一个角色,已经不是钱的问题了。”
 

    石班瑜开设培训班
 

    要留住那些有特色的声音
 

    石班瑜发现在台湾很多韩剧在翻译之后,电视台要求配音演员不能修改,只能一字不差地照本宣科,这样就导致,配音时有些话不能与电视剧中的演员的嘴型对位。“因为电视台想将翻译的版本再出韩语学习书,成为学韩语翻译的教材。我去了之后就说,对不起,这样我不会配。这个行业整个的生态,电视台是有声音就好了,观众对配音也没有要求,观众觉得看得懂就好了。配音演员也没有心情去做,与其这样,我觉得还不如去认认真真做一些好的作品。”
 

    现在很多时候在看原版和字幕,原因是观众外语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可以适应看着字幕的形式,但是能够感觉到演员表演。感觉更真实,更能被表演吸引。
 

    “有一个事实是,配音版本呈现出来的吸引力降低了,或者是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也许是配音的时间不够,预算不够,也可能就是配音演员没好好做。”叶清说,在给张家辉主演的《天地豪情》配音时,张家辉饰演的人物是一个从好变坏的人,他在配音的时候,并没有用很狡猾很夸张的声音,而是用一个很温柔平和善良的声音,却让人感觉到其中极大的反差。“很多人都想把经过训练的声音给表现出来,但却远离了电影中的人物本身。香港的配音未必选择训练有素的声音,却往往选择有特色的声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配音演员有很长的时间准备,甚至将剧本解构出来后,一场戏一场戏地去排练,像话剧演员一样演一遍,到最后进棚时,配音演员都不用看本子,都已经把词背下来了。那时候千锤百炼出来的能不是精品吗?”一位配音演员说,配音需要行业进步,配音演员做片子很精致,出来的东西也会是高级的,符合潮流的,符合观众需求的,导演诉求的先进的理念。“而不是陈腔滥调,不是类型化、表格化的表演。我们需要有创造性,不能永远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
 

    石班瑜在学配音的时候,师父就告诉他,翻译后的稿子一定要改。“有时候我们偷懒不改,早上六点就会接到师父的电话,他看到不对的地方就把我们骂一顿,我们还得再去重配。”
 

    在刚开始给周星驰配音时,大段大段的台词石班瑜都要背下来。在录音间中,石班瑜在配音,边上的同行在打赌,打赌他能NG几次。“我在前面配音,后面的人在赌我能NG几次,我的心理压力很大。我也要感谢这些打赌的人,感谢他们给我的压力,要不可能我也配不出来。我就是有这么个傻劲儿,我觉着这个不错就会一头钻进去。现在的年轻人比较缺的是执着的劲头,就像《少林足球》里讲的,‘人要是没有理想,那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
 

    石班瑜说:“我现在在台湾,会定期招考想学配音的学员。我们对于新来的学员,发现他有不同的声音特色,我们就要保留他的声音特色。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因为演员用全身在演戏,可是我们只能用声音来演戏,难度相对来得更高。这或许也是配音未来发展的趋势,我们现在就在这样去做。”
 

    石班瑜、叶清以及很多配音演员都在享受着配音带来的快乐。石班瑜也将配音视为生活中的一部分,“配音是我这辈子的热爱,与我的这一生已经结在一起了,我不会放弃。”
 

    叶清说:“配音是老天爷给我的馈赠,既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理想和爱好,这几项加在一起让我很快乐。我们用声音分享快乐,用声音交流情感,携手同行。”
 

   
    不求轰动以声服人国内纪录片配音“达人”
 

    因为不会被演员的“风头”掩盖,所以配音演员的声音成了纪录片的一道重要风景。国内纪录片爱好者中,配音演员任志宏、李易、杨大林的粉丝不少。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配音,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北京电视台出品的配音《英雄的信阳人民》开始,就处于萌芽发展阶段。当时,相对于老牌的译制片配音而言,译制片配音和电视纪录片配音有了太多的区别而被人们所重视。七十年代后期,画面所呈现的真实生活环境,配音解说的真实性,都让电视纪录片配音的发展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著名配音员李易曾为许多纪录片配音,其中不乏《圆明园》、《再说长江》等佳作。他认为,现在靠“声音”吃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这门艺术上有追求、有自己特点的人,才有资格谈“声音”,只想以此当赚钱手段的人,只配谈“活儿”。
 


    著名配音员任志宏长期为央视科教频道和纪录片频道配音,杨大林也一样。两人的声音都很有历史感。任志宏多次提到,“我到电视台工作给自己定了八字原则:只求品位,不求轰动。解说纪录片,要有讲故事的能力,一件事情娓娓道来,观众才爱听。”他说,在收视率为王的电视圈,浮躁之风大盛,他很不以为然。“主持人要有一种使命感,我的原则是不能误人子弟,我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是过几十年后回头看依然有味道。”
 

    纪录片为了体现厚重感一般都会选择男性配音演员,但去年的大型纪录片《台北故宫》则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春晓的配音获得了不错的口碑。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2
  • 0
  • 0
  • 0
  • 0
  • 0
  • 0
  • 0

还没有评论哦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400-600-5012 版权所有 2005 - 2013 All Right Reserved.皖ICP备07500763号-1

地址:安徽合肥港澳广场B座11层

分享按钮